77岁的樊昭威大爷,已经在山西209国道旁的这块“风水宝地”独居了八个年头。他从30岁起便迷上了《周易》八卦以及“阴阳风水之术”港盛国际,在退休后,为了追求这一兴趣,他甚至长期离开家,至今已与其相伴了整整47年。
他选择这片土地,是经过多番考量的。这块地背靠峨眉岭,西边是桃树园,正对209国道,门前常有人来来往往。有人说,这条国道代表了源源不断的财源,而他对此颇有信心,认为这是自己所追求的“风水宝地”。
但周围的村民们却常常称他为“怪人”,因为他们无法理解他如此执着于这些古老的知识与风水。樊大爷的生活究竟是怎样的呢?
展开剩余86%樊昭威生于1945年,山西临猗县白堂村。小时候家境贫困,父母为了生计常年在外,他则和爷爷奶奶一起,住在借来的窑洞里。尽管生活艰难,他的童年却充满了好奇与求知的渴望。当其他孩子喜欢和伙伴们玩耍时,樊昭威更喜欢缠着爷爷奶奶,聆听他们讲述各种神秘的故事和奇闻异事。那些关于算命先生的故事尤其让他着迷,时常拿着一块残缺的算盘,模仿“算命”动作,幻想自己也能预测未来。
在那个时代,家家户户都信奉“多子多福”,因此,当樊家终于有了自己的窑洞时,父母立刻开始了生育的计划。樊昭威作为家中长子,肩负起了照顾家庭的责任。幸运的是,他懂得读书,爱读书,尽管条件艰苦,但他总能借到邻居家的书籍,抓住任何可以学习的机会。书籍在当时是奢侈的,他总是随便拿到什么就看什么,哪怕只是背诵诗词或临摹文章,也让他积累了不少的文科知识。这些知识为他日后在帮人取名方面打下了基础。
他勤奋好学的态度很快得到了认可,后来有人推荐他去考侯马机电学校。凭借努力,他顺利毕业,成为了闻喜县的一名拖拉机驾驶员。在那个时代,这份工作意味着稳定的收入和社会地位,于是他便安心地从事了几十年的工作。在这期间,他与《周易》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他所读的书籍中,《周易》无疑是他最为钟爱的。这本书内容深奥,结合了卦象与文字的符号语言,要理解它并非易事。由于文化背景有限,他只能略窥门径,无法深入领会。然而,命运给了他一个机会,他得知一位同学的父亲精通《周易》,于是便拜师学习。但易学入门困难,他跟随师傅三年,所学也仅限于皮毛。事实上,《周易》历来以其深奥而著称,困扰了无数寻求智慧的读书人。
从《周易》入门难这一点,可以看出,许多人因不理解其高深哲学而放弃,尤其是在二三十岁时,浮躁的心态容易让人放弃对这门学问的深入研究。然而,樊昭威不一样。他深知易学的价值不在于算命,而在于“知命”,通过了解天命来解开人生的困惑。于是,他决定潜心钻研,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对《周易》的理解也越来越深入。
这些年来,樊昭威除了工作之外,几乎所有的时间都用来研究“阴阳、风水、易经、八卦”等相关知识。他为此积累了大量书籍,也通过不懈努力深化对这些“神秘学问”的了解。然而,由于他长期沉浸其中,外人常常将他视为“怪人”。这种“怪异”的标签,在他退休后愈发明显。
一般而言,老人退休后都会回到家中,与家人共享天伦之乐。但樊昭威不同,他选择留在这片他亲自挑选的风水宝地上,独自生活。偶尔,他会站在门口,观察来往的行人。兴致高时,他还会自顾自地跳起舞、唱起歌。
这间民房是樊昭威经过长时间寻找后找到的理想之地。它背靠群山,西临桃园,前方则是热闹的国道和一条静静流淌的小河,完美结合了山水的宁静与人群的繁忙。门口立着一根木杆,挂着一块红布,布上用毛笔写着“起名”二字,低调却充满吸引力,宛如古代“看相大师”的招牌。
室内则充满生活气息。一个简单的做饭案板上放着锅碗瓢盆,旁边是一张单人床和两排旧沙发。床上放着两台电视,沙发上铺着被褥,看上去就像一个简单却实用的居所。四周的墙上贴满了各种日历、年画和照片,杂乱无章,仿佛进入了一个私人世界。对于初来乍到的客人来说,这一切可能让人感到有些凌乱,甚至误以为他是一个拾荒老人。
不过,樊昭威并不在意这些外界的评价。每扇门上,他都会用粉笔写上他的人生格言:“勤劳生活美,健康春常在”,“顺其自然,和气生财”,还有“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这些简单的口号,代表着他对生活的态度——乐观、健康、奋斗、珍惜。
因为房子没有院子,樊昭威便用蓝色铁皮围起了一个小院,时常在那里放一把躺椅、一个收音机、泡上一杯茶,享受着午后的时光。当心情好的时候,他会在院子里唱歌跳舞,像个孩子一样,尽情享受着简单的快乐。或许正是这种无拘无束的生活方式,让他看上去比许多同龄人更加年轻、精神焕发。
他的穿着风格独特,经常是“复古混搭”的风格。比如,他会穿着一件几十年前的黄色军装上衣,搭配一条已经褪色的老裤子。无论走到哪里,人们远远就能认出他。
在这片风水宝地上,他已经度过了八个年头。最初,这里是一个被遗弃的角落,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村民开始慕名而来。村民们不再称他为“怪人”,而是尊称他为“樊大师”。每当村里有新生儿诞生,人们会前来请他为孩子取个吉利的名字;当有人修房、搬迁,大家也会请他看一看风水,算算吉时。樊昭威常笑着说:“你们听听也行,图个乐呵而已。”对于金钱,他一向不在意,愿意随缘接受,若手头紧张,仍然会乐意帮助别人。
他深知自己是一个有退休金的老人,不用为生计发愁。对于他而言,帮助别人,给人指点迷津,带给自己快乐,才是最重要的。对于他而言,年轻人忙碌的生活与钱财争斗,似乎与他已经无关。
虽然他独居在这片土地上,从外界看可能显得有些孤单,但他却非常享受这种生活。他的家庭依然美满,妻子与他育有一儿一女,孩子们早已成家立业。只不过,由于工作原因,他和妻子长期分居。长期的分离让他们彼此的生活习惯变得不再契合,最终决定各自过自己的生活,而这也让他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自由与乐趣。
每天,他按时收看新闻联播,然后开始他自己的一天:活动活动身体,喝点茶,看看报纸,偶尔与过路人聊聊天。如果没有特别安排,他就静静地待在家里,等着客人的到来。日子平淡,却又充满了他自己独特的节奏。
看似简单的生活,实则充满了他对健康、快乐和奋斗的追求。樊大
发布于:天津市富灯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