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财富》杂志9月9日报道称众诚速配,美国大豆协会主席凯莱布·拉格兰再次警告,美国农业正陷入严重危机。本该是收获季的9月,往年这个时候中国早已预订大批美国大豆,但今年账面上没有任何大豆要出售给中国。
一个占美国大豆总产量25%的超级买家突然缺席,这意味着市场正在悄然重构。数据显示,在2018年之前的7年里,美国大豆平均有28%卖到中国,占其出口总量的六成。到2023—2024市场年度,美国对华出口接近2500万吨,远远高于排名第二的欧盟只有490万吨。中国市场几乎就是美国大豆产业的“命脉”。
但现在情况彻底变了。拉格兰直言不讳地说:“正常情况下当前应有8%至9%的美国大豆已经登记出售给中国,而现在是零。”这个“零”字背后,是美国农民眼睁睁看着满田的大豆价格一路下跌。美国大约50%的大豆产量用于出口,而中国采购的数量超过了所有其他海外客户的总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当美国大豆滞销时,巴西却在一周内向中国出售了240万吨大豆。巴西豆农已经卖掉将近四分之三的库存。
从1月开始众诚速配,中企停止了美国大豆和玉米的采购订单,转而增加从巴西、阿根廷等国的采购。中国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赵辰昕4月份明确表示,不管进口不进口美国的饲料粮和油料,都不影响中国的粮食供应。这句话释放的信号很明确:中国已经构建起了多元化的农产品进口体系。美国大豆因为近期自然灾害等因素影响,成本上升,价格上涨,而巴西等国的大豆产品更加物美价廉。在市场经济环境下,选择性价比更高的产品是再自然不过的商业决策。
8月10日,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上发文,呼吁中国四倍购买美国大豆,甚至承诺为此提供“快速服务”。他的这番表态让芝加哥期货交易所的大豆价格短暂飙升至两周来的最高点,随后他趁热打铁签署行政令,将关税暂停期再延长90天。这种做法的问题在于,它完全忽视了市场规律。要求买家“照单全收”,完全不考虑价格和质量因素,这显然是极不现实的商业要求。任何一个理性的采购者都不会接受这样的条件,更何况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宗商品采购。
美国农民如今的困境,其实是多种因素叠加的结果。除了贸易摩擦带来的市场冲击,移民政策收紧让农场缺少劳动力,钢铁和铝的关税又推高了农业机械的成本,这些压力全都落在农民身上。对规模较小的农户来说,更是雪上加霜,不少农场已经濒临破产边缘。农村地区原本是特朗普最稳定的票仓,但现在连三次投票支持他的拉格兰德都忍不住写信公开批评。如果农产品价格继续低迷,生产成本却不断上升,农民的日子只会越来越难。
这场大豆危机背后,世界已逐步多极化。如果美国还妄想主导单极世界,那么吃亏的只有自己。这轮格局重构中,巴西、阿根廷等南美国家明显受益,不仅价格更有优势,供应稳定性也让他们在市场上更具竞争力。巴西作为全球最大的大豆出口国,其产业优势正在进一步凸显。与美国相比,巴西的大豆种植成本更低,收获季节与中国的需求旺季更加匹配,物流运输也更加便利。更重要的是,巴西政府在农业政策上保持了相对稳定性,没有频繁的政策变动和贸易摩擦。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大豆买家,它的采购方向往往就是市场的风向标。过去主要依赖单一来源,但现在逐步转向多元化,这既是为了保证供应安全,也是市场规律下的合理选择。世界经济已经全球化,任何试图人为脱钩的举措都会造成世界经济动荡,最终损害的是各方的共同利益。美国农业部门的数据显示,失去中国市场后,美国大豆库存积压严重,价格持续低迷,这种损失很难在短期内通过开拓其他市场来弥补。
面对这种局面,单纯的政策施压或者贸易手段已经显得力不从心。合作应从对话中来,而不是通过威胁和制裁来强迫对方就范。拉格兰德在给特朗普的信中警告,种植户已濒临“贸易与财务悬崖”,无法承受长期贸易战的冲击。这个警告不仅仅针对美国政府,也是对所有参与全球农业贸易的各方的提醒。全球农产品市场的特点是季节性强、储存成本高、替代性强。一旦失去重要市场份额,重新夺回将面临巨大挑战。美国大豆在中国市场的地位下降,不仅是价格因素,更是信任和稳定性的问题。当买家对供应的可靠性产生疑虑时,即使后来价格下调,重建信任也需要相当长的时间。
从长远来看,全球农业贸易的未来应该建立在互利共赢的基础上。各国都应该根据自身的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分工,而不是试图通过政治手段扭曲市场规律。在全球化时代,任何试图违背市场规律的行为最终都会付出代价。对于美国来说,当务之急是调整农业政策,帮助农民度过难关。对于全球而言,稳定、可预期的贸易环境对所有参与者都至关重要。只有在相互尊重、平等协商的基础上,全球贸易才能实现真正的繁荣发展。
众诚速配
富灯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